2025年盛夏,世界杯的激情如热浪般席卷全球,在喧嚣的赛场之外,一群身着统一制服的大学生志愿者,用汗水与微笑编织着这场盛事的另一道风景,他们来自不同高校,却因对体育的共同热爱汇聚于此,白天,他们在检票口引导观众,在媒体中心分发物资;夜晚,他们复盘工作细节,讨论赛事亮点,在这片足球的狂欢海洋中,这些年轻的身影心中还藏着另一份牵挂——中国篮球的未来。
服务世界杯,传递青年力量
凌晨四点,志愿者李哲已从宿舍出发,赶往城市另一头的训练基地,他的任务是协助球队后勤组核对装备清单。“虽然累,但能近距离感受世界顶级球队的职业精神,是课本里学不到的,”李哲一边整理物资箱,一边说道,像他这样的学生志愿者遍布赛事各个环节:语言服务、技术支持、文化展示……他们用流利的外语为国际友人解疑,用精准的数据维护系统运行,更用东方礼仪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形象。

“世界杯不仅是竞技的舞台,更是文明的窗口,”志愿者团队负责人王雪表示,“学生们在服务中学会了协作与担当,这种成长将影响他们的一生。”据组委会统计,本届赛事共有超过3000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,许多人甚至主动推迟暑假计划,全心投入工作。
绿茵场外的篮球心
尽管被足球的热情包围,志愿者们的谈话间却常冒出“CBA”“国家队集训”等关键词,休息间隙,来自体育学院的张锐总会掏出手机,查看中国男篮亚洲杯预选赛的最新动态。“足球和篮球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,”他笑着说,“我在世界杯学到的高效管理经验,未来或许能帮助中国篮球提升赛事组织水平。”
这种“跨界思考”并非个例,在志愿者分享会上,多名学生提出,希望将世界杯的先进运营模式——如智能场馆管理、球迷互动设计——引入国内篮球联赛。“篮球是我国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,但职业化程度仍有提升空间,”心理学专业的刘雨涵分析道,“比如世界杯的‘沉浸式观赛体验’,就能启发CBA优化现场服务,吸引年轻群体。”
梦想照进现实:从志愿者到变革者
更深层的共鸣,源于体育精神的相通,志愿者陈子轩曾在校队担任篮球后卫,他感慨道:“世界杯球员的拼搏意志让我想到中国男篮——无论胜负,坚持到底才是竞技体育的本质。”这种感悟促使他在服务期间发起“篮球公益计划”,联合其他志愿者为山区儿童捐赠体育器材,并录制篮球教学视频。“足球教给我们团结,而篮球让我们学会突破,”陈子轩说,“这两者都是中国体育需要的养分。”
大学生们的视野与行动力正引起更多关注,体育产业专家李明辉指出:“年轻一代通过国际赛事积累经验,再反哺本土体育事业,这种‘双向赋能’模式将加速中国篮球的现代化进程。”据悉,已有部分志愿者与地方篮协建立联系,探讨青少年培训、赛事宣传等合作项目。
未来可期:在世界的舞台上播种希望
夜幕降临,世界杯的霓虹点亮城市,志愿者们结束一天的工作,匆匆赶往自习室复习功课,他们的日程表上,除了课程与考试,还有密密麻麻的篮球社区活动规划。“我的梦想是成为中国篮球的改革推动者,”李哲的眼中闪着光,“而世界杯教会我,任何伟大的改变都始于脚下。”

这群年轻人在绿茵场上书写奉献,在心系篮球的路上播种理想,他们用行动证明:中国体育的未来,不仅需要赛场上的英雄,更需要无数个默默耕耘的“他们”——在世界的聚光灯下,守护着属于自己的那束光。